病耻感——隔在我们和治愈之间的一道墙

创建时间:2024-09-03

病耻感的定义

病耻感一词源于希腊语,原意为“烙印”,表示人身体上的某一个特征,而这个特征代表了这个人某些不良的道德特点,即“极大的玷污某人名誉的特征”。后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,定义为患者由于自身所患疾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,是一种患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,如精神疾病患者、癌症患者、艾滋病患者等都有可能产生病耻感。

精神病患者病耻感的形成原因

1.公众的刻板印象。社会的偏见与歧视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不仅能力低下、更具有较高的危险性,相当于给精神疾病患者贴上标签,从而产生歧视心理,并以消极态度对待。

2.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承认自己生活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和歧视,被他人看不起,这种耻辱体验会让患者将歧视内化,从而否定自己、回避社会。

3.家属的病耻感加重患者的病耻感:作为监护人,家属不断地向患者灌输一种不正确的认识,认为患上精神疾病是一件羞耻、难堪的事情。

病耻感对患者的不利影响

1.求医行为的影响

强烈的病耻感使得患者出现隐瞒、拒医的行为,只有出现明显异常之后才可能就诊,往往已错过了最佳诊疗时机。

2.遵医行为的影响

病耻感让患者及家属难以真正地配合医生治疗,对治疗的依从性造成很大影响。一旦阳性症状被控制就选择立刻停药,于是患者病情往往反复发作,影响预后。

3.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

很多精神病患者出院后,社会的“标签”使之不能得到和正常人平等的待遇,备受歧视,逐渐失去和社会交往的信心。病耻感也使一些患者对亲朋好友采取了回避、减少往来的态度,更对其社会功能的康复造成了巨大的阻碍。

病耻感的干预

1.加强精神卫生宣传

普及精神卫生知识,使社会及家属对精神疾病有一个正确、客观地认识,减少乃至消除社会歧视和偏见。

2.认知行为治疗

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理解、改变患者不能接受自己患病的观念、学会接受患病的自我形象,正确自我评价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交往并对未来生活有合理的期望。

3.健康教育

根据疾病特点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,有利于提高患者适应疾病状态的能力,降低患者的病耻感体验。

4.正念训练

可以进行正念吃饭、正念行走、正念身体扫描等训练,以无任何评判的心态关注当下体验,集中注意力,对内心的情绪、想法拥有更加清晰的认知,从而缓解不良情绪,帮助其摆脱负性思维。

总之,在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中,病耻感成为阻碍康复进程的重要因素,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体验,它就像一堵高墙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心理、社会、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。如何消除病耻感,需要你我共同努力!

 

通讯员:周祖福